用最完善的政見,打造最美好的山城!
東豐快速道路是「山城居民的生命救援線」,我將負起監督市政的責任,確保道路如期完工,避免工程延宕、經費濫用的情形發生,還給山城民眾安全、快速回家的道路。
城市無障礙建設不應侷限於身障與高齡人士,更應考量幼兒、新移民、孕婦、視障、聽障、心智障礙者等使用族群。我將在山城導入通用設計概念,從公告資訊、公車站牌、導覽地圖等處著手,以考量使用者心理感受為核心,推動「滿足各族群需求」的設計,作為支撐多元化社會、提升弱勢族群自主能力的基礎,打造安居樂業的美好山城。
2014年,臺灣通過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並開始導入在國外已實行多年的易讀政策。如今,臺灣許多文化地標都已推動易讀服務,包括故宮、兩廳院等知名場館,以簡易文字、圖像等示意法,賦予身心障礙者真正的閱讀平權。
我也將以東勢客家文化園區為中心,建置山城易讀場館地圖,用最簡單易懂的呈現方式,保障心智障礙者、新住民與年長者的閱讀權益,促進文化共融。
臺中的新住民人口已超過六萬人,山城地區亦有超過三千人,外籍移工的就業訓練將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我將推廣增設易讀服務、提供農技、語言訓練課程,讓新住民能迅速適應臺灣文化,並聯合在地新移民組織與客家文化場域,定期舉辦跨國文化交流聚會,讓山城成為多元的在地共融城鎮。
鑒於屏東縣的「到宅母嬰照護媒合平臺」已實施有成,為新手父母減輕育兒壓力,我將推行山城版「宅母嬰照護月嫂研習課程」,邀請專業照護師開辦月嫂培訓坊與新手父母講座,傳授育兒知識、照護技巧,並提供月嫂媒合服務,減少父母負擔,共創友善城鎮。
「老幼共融」是近年來長照領域的焦點議題,日本已有安養院與幼兒園結合的「幼老院」,提倡不同世代的相互學習;屏東、嘉義也曾開設「老幼共學課程」,讓學童與長輩一同農作、念書,達成良好的互動關係,長輩們也更樂意走出家門。我將大力推動山城銀髮育兒所,開設祖父母育兒課程,讓隔代家庭也能樂活共學。
人口老化一直是山城地區面臨的課題,其中東勢區更是臺中市老化最嚴重的行政區,顯示長照規劃刻不容緩。我將加強增設社區長照據點,並建立人力照護制度,結合銀髮育兒所、老人共餐、運動課程,並搭配健檢專車、行動藥師等政策,打造專屬山城的銀髮族樂活社區。
東勢地區高齡人口比例將近 20% ,卻僅有一間小型農民醫院,且缺乏完善社會關懷政策;反觀老年人口比例相當的屏東縣已實行多年「送藥到府」服務,目前在 33 個鄉鎮都有行動藥師的足跡,服務涵蓋率達 100%,相較之下,山城的高齡友善環境亟需改善。
我將加強推動山城行動藥師計畫,提供行動不便的慢性病患送藥服務與用藥諮詢;並搭配社區的關懷據點,化被動為主動,補足長照缺口。
目前臺中地區雖有推行「小黃公車」,緩解山區公車服務無法到達的困境,但載客量與路線仍有其限制。我將推動山區無障礙健檢專車,讓山城各區交通不便的長者能定期下山做健康檢查;並爭取行動乳攝醫療車進入山區,讓因交通不便、沒有定期至醫院健檢的民眾能夠免費篩檢,促進城鄉醫療平權。
隨著《食農教育法》的三讀通過,食農教育正式擁有實行法源與預算,成為傳統農業的轉型助力。我將加強推動山城各學校的食農教育課程,以「在地食材到餐桌、農夫老師到學校」為主軸,邀請農人到學校分享農作過程,透過共廚、實作活動,讓孩子認識土地、支持在地、吃得更健康。
山城學校擁有人文、自然發展潛力,卻長期面臨少子化、城鄉差距的困境。我將協助爭取山城學校轉型,導入STEAM教育,並盤點客家文化、東勢水果,新社花海、和平森林資源,從文化、農業、地理各方面著手,打造每間學校的特色課程;同時結合社區再造與國際教育,讓學生透過分享家鄉文化,增加對在地的認同感,強化孩子的自信心,真正做到翻轉教育,讓世界認識臺灣。
自108學年度起,臺灣已正式將程式納入國民基本教育課綱,身為「程式老爹」的創辦人,我相信唯有打造完整的學習銜接規劃,才能讓程式教育向下扎根。
2016年,我與團隊曾推出全臺第一款程式教學桌遊,讓孩子從遊戲中培養設計概念;我也將以此為基礎,在山城學校推行漸進程式課程,讓學生從國小就開始接觸程式設計,培養新世代必備的工作能力,在遠端工作為趨勢的未來,讓山城年輕人留在家鄉工作,領國際級的薪水。
隨著國際意識成為新興教育的起點,臺灣已有許多學校加入線上跨國共學課程,與外國姊妹校開設線上合作課程。為協助山城學子拓展國際視野,我將力爭更多教育資源,透過國際教育平台媒合國際學校,邀請國外教師參與師培工作坊、開設特色課程,讓孩子能夠在山城就學,培養全球移動力。
隨著社會多元化發展,嬰幼兒托育品質也應全面提升。我將強化山城地區公共托育品質,建立公共托育家園,以小班制度為核心,讓托育人員能掌握每位幼兒的身心發展;並推動「嬰幼兒適性發展學程」,讓幼兒能在漸進教學中培養銜接國民義務教育的生活能力,達到父母安心工作、孩子快樂成長的目標。
面對少子化趨勢、以及戶外遊戲空間的缺乏,我將推動增設在歐美、日本等地已行之有年的「共融式公園」,以「Play for All」的理念為核心,量身打造親子、長者、身心障礙者的共遊空間,讓公園不再只有制式化的遊具,成為結合在地特色、關注孩童身心發展需求的自然場域,並串聯鐵馬驛站,將沿線的親子觀光客導入山城。
身為在農藥行長大的山城子弟,與第一線農民深入接觸,我深刻了解山城農業嚴峻的缺工問題。
為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困境,我將推動建立「青年農業學校」,透過農技培力,讓想投入農業電商、技術創新的都市青年進入農業領域;同時,我也將籲請政府正視缺工議題,加速放寬農業移工聘僱條件,並建立統一調派窗口,為山城農業挹注新血,促進勞動力年輕化。
2022年2月的寒害與連續降雨,造成全臺超過3億元的農損,也彰顯農業保險的重要性。我將積極爭取投保流程簡化、擴大農產保險品項,並提倡降低柑橘類農產理賠的限制門檻;同時設立輔導團隊,協助農民朋友輕鬆投保,保障農友權益,讓農業成為安心的產業。
隨著食安議題日益受到重視,2020年全臺批發市場產銷履歷蔬果交易量超過2.5萬公噸,一般超市則多設有專櫃專區,顯示消費者對產銷履歷農產的信賴。我將加強推動山城產銷履歷輔導員制度,協助農民朋友申請驗證,並爭取簡化申請流程,協助建立山城精緻農產品牌,提升農產價值,讓農業不只是安心的產業,也可以是創新、高薪的產業。
山城作為大臺中地區的後花園,在地理位置、自然文化等方面皆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將整合觀光資源,推動規劃「城鄉特色二日遊」,帶動地方商機;並推動觀光農業升級,打響「山城好農」的形象,讓山城成為臺中市民周末輕旅行的最佳選項。
隨著網路購物的普及,農產電商也成為傳統升級的代名詞。目前,佔市場主流的「農產專賣店」已逾百家,成為農業轉型發展趨勢。我將媒合農產專賣平臺,積極輔導小農、青農投入農產電銷,透過線上直播推廣,讓生產者直接面對消費者,免去中間盤商層層剝削,提升農友們整體收益,促進傳統農業的流通革命。
近年來,青年返鄉已然成為拉近城鄉差距不可或缺的力量。我將推動成立青年創業工作坊,舉辦線上、線下的商業行銷培力課程,輔導年輕人回鄉創業;此外,我也將積極爭取與各大專院校合作的迴游農村計畫,讓學生實地體驗山城生活,協助社區營造設計,讓年輕人認識山城、願意在山城深耕,實現人口回流的願景。
記錄歷史,不僅是保存在地文化,更是城鎮品牌化的重要基礎。山城不乏深耕地方的文化團體,我將推廣增設文化據點,串聯大茅埔調查團、山城週刊等團隊,盤點地方資產,紀錄在地鄰里故事,彙整山城文史記憶,並搭配藝術駐村計畫,定期舉辦藝文展覽、協助成立山城品牌,讓全臺灣看見我們的家鄉。
藝術,是將扎根的在地文化發揚光大,也是成就人文教育、在地品牌不可或缺的要素。近年來,臺灣的駐村藝術成果豐碩,舉凡池上、清水、鹿港等城鎮,皆透過駐村藝術家的創作,展現自身的特色文化。
我將加強推行山城的藝術駐村計畫,透過藝術家媒合,協助店家從招牌設計、到農產品牌轉型,打造全新、獨特的山城氣象,藉此帶動觀光,讓更多人認識山城。
文化資產保存與修復是山城亟需面對的課題,我將承接「殘跡保存、活化利用」的精神,推動 95 年遭焚毀的東勢林業展示區重啟,透過輔導民間團體,引進創新經營管理辦法,帶動林業再生,振興傳統木工藝產業;除此之外,我也將爭取更多經費以修復在地文化資產,保存山城的文化景點,刺激觀光商機,達到文化傳承的目標。
2019年,媲美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季的「浪漫臺三線藝術季」成功讓客庄文化躍上國際,吸引逾萬人次的日本觀光客到臺三線旅遊。山城擁有獨特的大埔腔客家文化,我將盤點東勢、新社、石岡地區的人文景點,串聯臺三線藝術學校等沿線團隊,規劃客家旅遊地圖,共同迎接世界級的2023浪漫臺三線藝術季,發揚屬於山城的客庄美學。
東豐綠廊自行車道為最受國人喜愛的自行車道之一,每年吸引七百萬觀光人次。然而位於自行車道沿線的東勢鎮,卻因基礎建設、觀光手段不足,導致無法將觀光客導入市鎮。
我將以此重新盤點東勢的觀光資源,以客家文化園區為核心,搭配輕旅行地圖,並完善市內單車休息站的建設規劃,吸引親子遊客進入東勢,促進商業活動,打造山城自行車觀光新地標。
山城擁有良好的自然遊憩、運動場域,除了持續推動臺中自行車嘉年華,我也將借鏡臺東行之有年的運動競賽,規劃單車競賽路線,推動健康路跑、山城鐵馬等體育觀光活動,打造森林運動場,讓各路運動好手定期到山城共襄盛舉,落實「健康山城」的理念,同時刺激觀光經濟,增強臺中市民移居山城的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