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台中交朋友 ➰

【第一場帶路活動已結束】

好伴帶路第一場_移工的假期篇

一起探險吧!

好伴所在的中區,是全臺灣面積最小且唯一未滿1平方公里的行政區,全盛時期有許多戲院、百貨等場所聚集,繁榮的過去,使得在這小小的區域中,商業活動垂直的在建物中向上向下延伸。隨著時間的演進,這個地方的模樣已經相當不同,但在某些時刻,我們還是能在街道上、大樓中意外的發現從沒注意到的空間、店家、人或事件。這些事物,有長存了近一個世紀的空間、2000年後漸漸壯大的東南亞店家、在十年前進場的議題組織、也有近年興起年輕有特色的小商店。

循著路上令人好奇的「扛棒」,以一個超級在地的眼光和大家一起在 #台中上上下下。 好伴帶路用散步的方式邊走邊聊,結合我們關注到的精選店家,帶著好奇的心情,想與參與者組成探訪小隊。親身的加入,與商家聊天或是體驗,在深刻對話中,用不同的視角了解台中的裡裡外外,探詢私房的私房景點-關於地上地下的台中,在旅遊地圖上看不到的一切。

本次帶路主題為“移工的假期”,我們精選了中區的兩個店家。過去大多是服務台灣人,而現在則是移工常去的台式老旅店以及音樂餐廳,除了實際體驗之外,希望對這些地點或是移民工議題有興趣的夥伴能和我們一起與店家聊聊天,深度的了解這些店家的前世今身與體驗目前在台移工的休閒去處。

此活動為深度的帶路體驗,將實際走踏平時較難有機會進入的空間及商家,也會沿路與大家聊聊我們的想法與觀察,希望參與的夥伴也對主題充滿好奇,且能與我們一同與店家進行交流。故此系列活動將進行徵選制,我們將依據填答內容徵選與我們共同探訪的夥伴。

也許你是正在尋找靈感的創作者、醞釀論文主題的研究生、想踏出舒適圈的青年……透過好伴帶路,一起在第一線探索,希望可以給你一些膽量,成為踏入田野的第一步。如果你只是單純好奇,也歡迎帶著無限的提問,和我們一起去探險!

好伴帶路 邀請

🌟想在第一線了解地方,卻不知道如何踏入的你

🌟將好奇心化作行動,勇於體驗、對話,並願意與我們共同投入現場訪談、交流的你

🌟心中有想拜訪的台中空間、團隊、店家或人,歡迎提出與我們討論,我們將協助接洽,並有機會成為帶路路線之一!

【第二場帶路活動已結束】

好伴帶路第二場_尋找城市中的野生食用植物篇 🌿

去年在舊城區晃進一間「複合型」印刷店,「複合型」是因為該印刷店有一部分是賣文具、藝品的,但比例上他還算是一間印刷店。非印刷區擺著各種年代的藝品和文具,新舊參差的擺放,準確來說是在架上的各區都會被偷偷塞進一些滯銷的舊物。例如全新的捲尺區會有幾顆超級大的布製捲尺、資料夾區也被塞進幾個鬆緊帶失去功能的花色資料袋,而在信封袋區的最深處,瞥見一疊褪色的書背,把整疊書挖出來發現都是日治時期的書籍。而這本《台灣野生食用植物圖譜》就是在那疊書中發現的。書封畫的昭和草,別名饑荒草、 神仙菜、飛機草等,「相傳在二次大戰期間,日軍為長期在臺灣作戰,特地以飛機在寶島上空撒播其種子,時為昭和年間,因以得名。」在城市裡發現這本舊書,不知道是不是一種啟示……

2021年開始,好伴在台中火車站附近的綠空廊道下發現一區裸露的邊坡,並與夥伴共同討論是否能在上面撒下種子,復育該片光禿禿的土地,讓他持續綠油油的。我們與莎粒の綠生活週記合作,以樸門永續的生態理念進行等高線截水溝設計、厚土種植,幾個月後,不僅土地充滿生機,連許多小動物都回來了!最近,這片土地的認養計畫通過,我們終於可以合法的在這個小花園種植植物。仔細觀察,都市中的綠地何止這片小花園,家家戶戶門前的小盆栽、閒置空間叢生的雜草、柏油縫隙中強勁萌發的幼苗,在小動物的幫助下播種於河邊、溝裡、屋頂上、停車場。城市裡這些我們習以為常、豐富的生態與資源,我們有沒有辨別他們的能力?

❝二戰結束前,因物資食糧嚴重短缺,因此收錄調查台灣野生食用植物出版,以利延續戰力。書中每一種食用植物都有詳實的野菜調查圖繪、學名、台灣方言名、特性、產地、分佈、食用部、調理法、口味判定等介紹。❞ ----《台灣野生食用植物圖譜》

꧁ 好伴帶路第二場_尋找城市中的野生食用植物-邀請大家成為2023年版的「台灣植物同好會」,我們將透過野菜走讀、探訪青草街、自製野草配方茶,一起認識都市中的野生食用植物。꧂

【第三場帶路活動已結束】

好伴帶路第三場_隱藏的電子街與其中的職人篇⛏︎

❝ 1970年代鄰近台中火車站之地緣與附近蓬勃的產業發展等連帶關係,電子街應運而生。隨著商圈產業遷移,網路消費時代,近年逐漸衰退蕭條。

而我國小四年級以前都住在電子街內,父母經營音響店(權威音響),幼時記憶最快樂的部分就是放學或假日會在街邊找同齡的小孩一起玩。電腦剛開始蓬勃發展的幾年,街邊展示遊戲的店家門口會擠滿想玩遊戲的小孩,假日街區都是人潮。後來因為讀書、工作,我的生活圈漸漸離開電子街。街景與店家在這40年中間一年年更迭,街區即便重新整治,也難以力挽狂瀾。

散落在其中的店家,各自做著自己在這個網路時代還能經營的街邊生意。維修與安裝是其主軸,以及其他外部工程案件。因此可見許多店家轉型成個人工作室, 店面的展售也逐漸功能化。一部分街區內改變成套房出租,因此生活的痕跡和樣貌越漸明顯。

今年我以電子街為主要題材進行文字攝影創作,近距離拍攝師傅在小小的工作間趕件忙碌, 專心與小小零件奮鬥的眼神常讓我看得目不轉睛。

或許我們被當時經濟的熱潮與街區硬生生的招牌限制了想像。
高科技產業時代的浪潮下,不再被需要的是過去那個樣貌的聚集經濟,
但人總是會找到出路。❞-賴黑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