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帕拉斯鼠婦 Armadillidium pallasii " Orange "
大獨角獸鼠婦 Armadillidium pallasii (formerly frontirostre)
C 屬?A屬?P屬?到底都在說什麼呀【鼠婦知識#1】
首先,這些分類都只是「商業用語」
只是市場上為了簡易稱呼鼠婦分類的屬,並且讓買賣雙方好溝通、好辨識,所發明出來的說法
在學術研究上,是不能如此稱呼的哦
(曾經有研究者來跟我指正這個觀念,謝謝他提供的觀點🥹)
接著,就來聊聊這些商業俗名的意義吧
(有在我板上出現過的鼠婦就不另打學名+物種型態表示法的名稱了,不然字數會不夠用😵💫)
【 A屬 】
目前市場上所稱的A屬,指的是「Armadillidium屬(球鼠婦屬)」與「Armadillo屬(目前似無中文譯稱,暫譯犰狳鼠婦屬)」,其中又以Armadillidium屬為大宗,像是大獨角獸鼠婦、肉桂鼠婦、魔法藥水鼠婦(Armadillidum Vulgare "Magic Potion " )、大理石鼠婦(Armadillidium marbleized)、黑山白點鼠婦(Armadillidium klugii)等等等,非常多;而Armadillo屬的,目前廣泛流通的大概就是正露丸鼠婦及其衍生品系,還有少部分在市場流通的穿山甲鼠婦/瘤突卷殼蟲(Armadillo tuberculatus)等
至於部分尚未歸類到屬,而是以Armadillidae sp. (卷殼蟲科 未定物種)表示,但同樣歸類在A屬,應該只是暫時性分類,之後可能會再做更動
不過若是Armadillidiidae科(球鼠婦科)來表示的話,可能多半可以確定歸類在A屬,因為目前市面流通的球鼠婦科多半是球鼠婦屬的
【 C屬 】
目前市面上所稱的C屬,就是Cubaris屬(古巴蟲屬),然而此屬的物種極多,因此可以發現目前大概除了車頭燈鼠婦有定名的 Cubaris murina 的學名外,其他C屬大部分都還是以 Cubaris sp. 表示,來說明是未定物種,並以 " " 來描述這物種的特徵,作為該物種的名稱,因此未來可能會有更動屬的分類或定名
【 P屬 】
目前市面上的P屬,指的是「 Porcellio屬(鼠婦屬)」和「 Porcellionides屬(臘鼠婦屬)」,同屬於Porcellionidae科(鼠婦科,狹義的鼠婦即指該科,而目前市面所稱的鼠婦是指廣義的鼠婦),其中又以Porcellio屬為大宗,包含但不限於光滑鼠婦及其衍生品系、糙瓷鼠婦(Porcellio Scaber)、西班牙灰巨人鼠婦(Porcellio hoffmannseggi)、希臘寬邊鼠婦(Porcellio werneri)等等等,而Porcellionides屬則是以多霜蠟鼠婦(Porcellionides pruinosus)及其衍生品系為主
【 其他屬 】除了上述常見屬以外的常見屬(繞口令?)
(僅舉例部分,沒辦法全部,字數有限😵💫)
[M屬](已更名)
原先指 Merulanella屬,後於2025年3月,國外發表新論文修訂該屬,更名為全新的屬「 Ardentiella屬(焰卷蟲屬)」,本屬以極為難養聞名,勇者挑戰系列😵💫 ,包含但不限於越南三色鼠婦(Ardentiella sp. "Tricolour")等
[冠鼠婦屬]
應該有人很好奇屬於Cristarmadillidium屬(冠鼠婦屬)的橘刺鼠婦為什麼不是C屬,同樣都有C開頭啊?
推測原因在於一方面C屬泛指古巴蟲屬,所以就沒擴及至冠鼠婦屬,否則會讓用詞混淆,另方面其實橘刺鼠婦原先是歸類在球鼠婦屬,後來才重新校訂為現今的冠鼠婦屬,因此牠原本不是C開頭的屬🤣
[N屬]
指Nesodillo屬(島卷蟲屬),包含但不限於白寫鼠婦(Nesodillo Arcangelii "Shiro Utsuri" )、屏東鼠婦(Nesodillo Arcangelii "Pingtung")等(目前多數說是將牠們歸在 Nesodillo屬中,早期歸類在古巴蟲屬,因此目前仍屬待定狀態)
[F屬]
指Formosillo屬(台卷蟲屬),目前市面上多數為台灣本土發現的物種,包含但不限於火炎台卷蟲(Formosillo sp. "flames" )等
[S屬]
指Spherillo屬(球卷蟲屬),包含但不限於白鬚鴨鼠婦(學名有爭議)、黑城堡球卷蟲(Spherillo sp. "Black Castle")等
[T屬]
指Troglodillo屬(無中文譯稱,也不知如何翻譯),包含但不限於洞穴泥色鼠婦(Troglodillo sp. "Soil")、黎明鼠婦(Troglodillo sp. "Sunset")等
大概這些,其他都是無法特別歸類在一個俗稱的屬當中的
比較常見大概是台灣木紋鼠婦/紹德卷殼蟲(Orodillo sauteri)、巴普威球鼠婦(Venezillo parrus)等等
若有誤歡迎指教和討論🥹
Photo/ @isopodshare___2.0
--------------------------------------------
養鼠婦,遇到木蚋發動地鳴該怎麼辦?【鼠婦知識#2】
Sciaridae
木蚋(黑翅蕈蚋科 / 尖眼蕈蚊科)
俗稱「小黑飛」、「小黑蚊」
(不過小黑蚊可能會和同樣俗稱小黑蚊的「臺灣蛺蠓」混淆,所以可能還是俗稱小黑飛比較好,藉此區分)
(當然「木蚋」也只是俗稱,或說是統稱,也因此這邊的學名只有寫「科」而已,一般較常見的應該屬於「遲眼蕈蚊屬(Bradysia)」底下的物種,當然以下還是以木蚋稱呼,畢竟牠體型太小根本難以辨別物種)
今晚,我想來點.....木蚋(?!😵💫
木蚋,想必是飼養甲蟲者一定會遭遇的夢魘
當然,由於鼠婦的底材需要用到土,這時若使用「兜土」或說「腐植土」,難免也會遭受木蚋的侵擾
(目前已知這類土壤較容易讓木蚋爆量,其他土壤較不易滋生木蚋)
既然我也是飼養鼠婦的,今天就來淺談一下木蚋😆
(當然,以下部分觀點也只是我的觀察和經驗歸納,歡迎有受災過的大家來討論😵💫)
木蚋的幼蟲(如第二張圖所示)主要以土壤中的腐植質為食,甚至牠們更偏愛「腐爛的物質」,比方說鼠婦沒有吃完的飼料受潮爛掉、鼠婦屍體等都能吸引牠們聚集
於是時常會發現,牠們成團聚集在爛掉飼料下方吃飯
由於牠們繁殖力極強,因此當你發現盒中出現約10隻左右的木蚋成蟲時,通常是土壤裡住不下了.....於是牠們都跑出來了......
這時土中少說也有幾百隻木蚋幼蟲,需要將土更換,否則牠們會像喪屍一樣,幾乎以指數倍率在成長😵💫
至於「木蚋的生長條件」,據觀察主要有三個要件(簡稱「木蚋三要件」(???))
(1)高腐植質(或腐爛質)
如前所述,木蚋喜歡腐植質高的土壤,更甚者牠們更偏愛腐爛質,鼠婦屍體、飼料爛掉都會成為牠們的最喜歡。因此,若發現土壤開始出現難聞的腐臭味,其實也意味著腐爛質過多了,建議就要換土囉!
(2)高濕度
木蚋非常喜歡濕度高的環境,濕度高可以讓牠們的幼蟲頭好壯壯,不過由於鼠婦也一樣需要濕度高的環境(一般落在70%~80%左右),剛好和木蚋幼蟲的上長條件重疊,因此這部分難以調整(稍有不慎,鼠婦也會跟著陣亡)
(3)高黏性的土壤
如果有仔細觀察其實會發現,木蚋幼蟲似乎有「群聚」的習性,喜愛聚集在黏性高的土壤中蓋一群一群的,並且黏性高的土壤也使牠們容易蓋蛹室(沒錯,木蚋屬於完全變態昆蟲),因此一旦發現土壤開始結塊,就是黏性太高了,需要將土壤拌鬆,才能降低這個對木蚋的有利條件。此外,鼠婦的糞便過多也會導致土壤黏性變高,因此當發現土壤的糞便太多時(可以從外觀觀察,通常會有墨綠色的一層土,別懷疑,那是糞便層🥴),可用小湯匙將土表面的糞便層挖除並補上新土,記得將土壤變鬆鬆的,可以有效降低黏性
看到這邊,或許會有人問:那飼養鼠婦的新手該如何預防木蚋呢?若已經中木蚋了,該如何處理呢?
以下是我的一些小小經驗談,供參🫣
預防措施:
(1)鋪設新的土壤時,先將土壤拿去微波或冷凍,能盡可能消滅土中殘存的蟲卵或幼蟲
(2)飼養盒可以套上網袋或是用不鏽鋼網(建議80~100目)作透氣網,避免木蚋成蟲入侵
(3)避免使用兜土、腐植土,可以使用泥炭土、椰纖土(椰纖土需要拌其他土壤才能發揮保濕功能,否則純椰纖土乾掉的速度會比一般土壤快),讓木蚋幼蟲沒有食物可以取食
至於「如果已經被木蚋入侵了,該如何處理呢?」
1. 極早期治理:飼料吸引法
如前述,木蚋幼蟲會受到飼料吸引,因此可以將飼料放在飼養盒角落的濕區,讓飼料微微腐化,使木蚋幼蟲聚集到下方取食,這時就能將那個區塊的土挖除,重複幾次就能有效清除木蚋(當然,這僅限及早發現的情形,如果已經看到好多木蚋幼蟲出現在飼養盒壁,甚至有成蟲了,這方法就不適用了)
2. 中後期治理
(1)換土,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2)對付成蟲可使用木蚋用的黏蟲紙,或小黑蚊用的電蚊拍電擊處理
(3)若不想換土可考慮將鼠婦全數夾出來,將飼養盒整個拿去微波加熱或冷凍處理,滅掉木蚋幼蟲及卵
以上,小小經驗談
若有錯誤歡迎指教與討論🥹
最後,你問木蚋有什麼益處嗎?😳
至少目前的資料而言,沒有。
木蚋只有,討厭死了😡
最後希望每位被木蚋困擾的人都能早日脫離木蚋的苦海🥹
Photo / @isopodshare___2.0
--------------------------------------------
怎麼辦,飼養的鼠婦脫殼失敗!【鼠婦知識#3】
啊啊啊啊啊啊卡皮啦🥹
鼠婦卡皮不會變卡皮巴拉
只會變卡皮嘎拉🥲
卡皮就會嘎啦🥹(好冷 好難笑
回到正題,今天來聊聊「脫殼失敗」這件事,也就是俗稱的「卡皮」🥲
鼠婦屬於陸生甲殼亞門(舊稱甲殼綱)軟甲綱等足目潮蟲亞目的生物
白話而言,就是生長在路地上的甲殼類動物
因此,鼠婦就如同螃蟹、龍蝦等等甲殼類一樣
每生長到一個階段,舊的甲殼裝不下肥胖的身軀時,就需要進行「脫殼」的動作,才能繼續成長、繼續頭好壯壯(?)
而牠的脫殼方式,主要分成兩部分進行
也就是分成「頭 - 腹部」的前半部與「腹部 - 尾部」的後半部來脫殼
至於前半部、後半部的脫殼順似乎不固定
據觀察,大部分是先從後半部先脫去,再脫去前半部,因此時常可以看見鼠婦像是穿著尿布般,後半部的體色變淺,就是準備脫殼的前兆🧐
然而,每次的脫殼對鼠婦而言,就如生死交關,和鱗翅目幼蟲蛻皮的情況相同,一旦失敗,就是等著走向生命盡頭
而且無論是前半部脫殼失敗或後半部脫殼失敗,結果都是相同的
因為前半部脫殼失敗,意味著舊殼卡在頭部,導致根本無法進食,甚至因為舊殼和新的身體間產生縫隙,導致鼠婦的眼睛前被舊殼遮蔽,可能視野直接變模糊的,對鼠婦來說大抵是生不如死,卡殼的痛難受加上眼前幾乎一片黑白,絕望感疊滿🥹;而後半部脫殼失敗,則意味著肛門被舊殼擋住,無法正常排泄,想像一下便秘的感覺,應該就能感受到那般痛苦🥲
說了這麼多,接下來就來說說
「脫殼失敗常見的原因」
(1)鈣質攝取不足
由於鼠婦生長在陸地,無法像生活於水中的部分甲殼動物一樣,透過吸收海水中的鈣離子,來補充新殼硬化所需的鈣質,因此需要透過攝食含鈣的食物,以補足其所需,這時飼養環境中墨魚骨或雞蛋殼(抑或是碳酸鈣石、珊瑚石,成分含有鈣的石頭)便是牠們獲取鈣質不可或缺的食物。一旦鈣質攝取不足,便會導致新殼難以硬化,使得脫殼失敗,當然這部分在一般飼養環境中算是少見,畢竟墨魚骨已經是多數人知道的環境基本配置
(2)濕度不足
這邊所說的濕度,不是指土壤濕度,更多的是指「空氣濕度」。如前所述,鼠婦生長在陸地上,沒有像水中生物一樣,能夠藉由水將舊殼軟化而容易脫去,這時空氣濕度便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為空氣中的水氣能夠對牠們的舊殼起到一定的軟化作用,因此若環境中的空氣太過乾燥,會使得鼠婦難以將舊殼脫去或是只脫一點點,就會發生「卡皮」的現象🥹 這也是為什麼,時常可見鼠婦要脫殼時,可能會躲在水苔中或直接在濕區的土壤中挖出一個巢穴待著,因為那樣的環境對牠而言,才說濕度足夠且穩定的地方
(3)脫殼時遭受同伴攻擊
由於脫殼的過程中,新的身體的外殼尚未硬化,因此身體會呈現柔軟的狀態裸露在外,這時若環境食物量不足或蛋白質餵食不足夠,就會讓鼠婦發生同伴相食的情況,柔軟的身體對牠們來說就是.....好吃的食物😵💫 如此就會導致脫殼中的鼠婦被攻擊致死
(4)脫殼過程中病菌感染
如果飼養環境過於惡劣,像是黴菌叢生(?)等等,可能會導致鼠婦在脫殼過程中,因為新殼未硬化、病菌有機可趁而入侵,使鼠婦生病無法順利脫殼。當然,這情況在人為飼養下是非常少見的
(5)脫殼過程中受驚動或干擾
與被同伴攻擊類似,只是這個驚動或干擾來自於人,就如鱗翅目幼蟲在蛻皮時干擾是大忌,鼠婦也是類似的。一旦受到驚擾會導致鼠婦暫時性停止脫殼動作,但脫殼是有黃金時間的,因為鼠婦脫殼需要藉由新身體與舊殼間的體液潤滑,才能順利脫殼,時間拖越長便會使體液乾掉,舊殼就會難以脫去而卡住,那就一樣發生卡皮了🥹
(6)個體本身虛弱
這個應該不用多做解釋,虛弱的個體會因為力氣不足而無法順利脫殼
談完脫殼失敗原因後,應該會有人很好奇
「當看見牠們脫殼卡住無法順利脫殼時,可否用鑷子協助牠們脫殼呢?」
答案是「不行」,縱使可以,成功機率微乎其微。要記得,牠們的殼是硬的...硬扯下來不但沒有幫助到牠們,甚至會讓牠們受傷增加感染風險,更甚者會把牠們分屍...😵💫
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放著牠們,讓牠們走完生命最後一里路,奇蹟的話可能會成功脫殼吧🥹
最後
「該如何避免脫殼失敗呢?」
(1)環境給予充足的鈣質(以墨魚骨的適口性最佳)
(2)濕度充足(濕度量視鼠婦種類而定)
(3)給予適量的蛋白質(偏肉食可1個禮拜餵食飼料一次,反之則2個禮拜一次,避免同類相食)
(4)減少干擾(我知道會很想開蓋看看牠們,但要知道,每次開蓋都是在嚇牠們😵💫)
以上是經驗談🥹
歡迎大家來討論和指教
最後祝福大家飼養的每一隻鼠婦,都能平平安安長大、順順利利脫殼
每個小生命,都值得擁有一段完整的蟲生🥹
Photo/ @isopodshare___2.0
--------------------------------------------
我想幫鼠婦做標本,該如何製作呢?【鼠婦知識#4】
isopod specimen
鼠婦標本
今天來聊聊較少人討論的「鼠婦標本」這件事
雖然大部分的鼠婦遺骸,我都會將其安葬🙂
不過若遺骸完整性高,我就會用另一種方式,讓牠保存下去
這種方式就是製作「標本」
或許這也能是讓牠以另類形式存在下去的方式吧
「製作鼠婦標本,困難嗎?」
其實,不容易。(廢話
據了解,甲殼類的標本製作本來就算是比較高難度的
需要透過泡福馬林、晾乾、挖除內臟與肉(非常繁瑣的工序)、上亮光漆(乾式標本)或泡在甘油中(透明標本)、泡漂白水(漂白脫色,讓原先可能因氧化而黑掉的外殼,回到潔白的色澤,但如果原先殼體有除了灰白色以外的顏色,那就不能用漂白水,顏色會消失😵💫)等等複雜的步驟,才能真正處理好一個標本
(有任何錯誤歡迎補充和指教🥹)
然而,鼠婦因為體型較小,難以用一般的甲殼類標本製作方法製作(透明標本會讓原先的色澤都消失,想要保有原先的花紋、顏色,那這標本方法也不可行)
因此今天要來分享的鼠婦標本是「環氧樹脂封埋標本」
在開始聊聊前,想先分析「將鼠婦用酒精或福馬林浸泡,做成標本適合嗎?」
(1)酒精標本(可用福馬林固定後泡75%酒精)
優點:最簡單、材料最容易取得的標本製作方法
缺點:酒精的特性可能使鼠婦遺骸的色素遭侵蝕,時間久了過後有可能會有褪色的情形(不過具體可以明顯發現褪色的時間,目前還需要時間研究)
(2)福馬林標本
優點:可以有效防腐
缺點:福馬林有毒性,製作上需要專業器具和保護裝備才算安全,而且甲殼類標本本身容易會有難聞的腥臭味,因此可能會外溢出來
講完上面兩種較簡單的標本製作
接著來聊聊「環氧樹脂封埋標本」吧!
優點:固化後可直接將標本隔絕空氣、很堅固且耐久、無味
缺點:未固化前,固化劑(B劑)有輕微毒性,須在通風良好的環境下操作,且時間久了可能會黃化(若被太陽光(紫外線)照射會加速黃化)
[環氧樹脂可歸類在常見的AB膠的一種,只是是屬於慢乾型(固化時間視氣溫從18~48小時左右)]
而「以環氧樹脂製作鼠婦標本,有什麼眉角呢?」
(1)鼠婦遺骸保質時間有限:
據觀察,以此方法最佳製作時間,是鼠婦死後第8小時開始到第36小時,為黃金製作時間,極限為48小時(視氣溫而定)。若小於8小時便將遺骸封埋,可能因為遺骸體內水氣過多,導致膠體無法固化,或即便成功固化,也會讓標本隨時間逐漸變類似金屬色的樣子,原先的色澤均變質,又或者會提供部分菌類暫時性的能量來源而繼續分解部分組織,讓成品出現瑕疵;而超過36小時以上(或48小時以上),則因為菌類將遺骸的組織破壞差不多了,因此即便封埋隔絕空氣,標本仍舊繼續變質,變成要白不白、要保色不保色的狀態(鼠婦死後的遺骸放一個禮拜左右後,會褪色的只剩下白色,推測是色素都被分解殆盡,於是留下表殼幾丁質的顏色 — 白色)
(2)標本需分層澆灌:
由於遺骸的比重較環氧樹脂小,若一次澆灌完畢,會讓原先放在底部的遺骸直接浮上表面,便會失去隔絕空氣的作用,因此要採用分層澆灌法,先倒入第一層環氧樹脂到模具中,待6~8小時(視氣溫而定),讓環氧樹脂稍微固化但還有黏性,這時將遺骸放到理想的位置輕輕壓下使其黏住,等完全固化後再澆灌第二層,就不會浮起來啦😵💫
(3)鼠婦遺骸需靜置乾燥:
如前所述,濕氣過多會影響固化成敗或標本品質,因此需要做乾燥處理,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邊的乾燥程序不能使用烘烤、加熱等加溫的方式加快乾燥,否則只會得到一個熟掉的遺骸,甚至可能像蝦子一樣變紅(鼠婦體內的色素含有蝦紅素)。所以只能放著靜置乾燥,時間約4~6小時(視氣溫而定,不要放在飼養盒裡面讓它乾,畢竟鼠婦生活環境濕氣重,不但放不乾,可能還會被叼走當作食物😵💫)
(4)鼠婦遺骸可不做滅菌處理嗎?
可以,基本上環氧樹脂封埋後,就會完全隔絕空氣,而阻止遺骸變色變質的方法,正是「隔絕空氣」。不過要注意的是,遺骸放的時間越長,可能會有厭氧菌類滋生,因此若放超過24小時以上,可以考慮先將遺骸冷凍滅菌處理,才能提高標本保質的成功率(要注意36小時的時限),否則菌類會繼續在環氧樹脂中分解遺骸組織(當然,一般情形下,即黃金處理時間即封埋完畢,發生被厭氧菌分解變質的情況不多)
(5)如何將鼠婦遺骸調整關節姿勢?
這部分需要調整分層澆灌的流程,在第一層倒入後即可放入遺骸,讓它浮在上面,用竹籤去調整觸角的角度等,如此才不會發生折斷遺骸的情形(注意需要在剛倒入模具後就要開始操作,時間越長,環氧樹脂越稠,那再調整會容易破壞遺骸)
最後,「如何判斷遺骸適合做標本呢?」
除了明顯可見的被分屍、被啃食等情況不行做標本外,鼠婦遺骸隨時間會先經過發黑的過程,因此若看見遺骸已發黑,則不能再做標本了,裡面高機率有厭氧菌存在,只能安葬或丟棄😵💫
大概這樣,如有錯誤歡迎討論和指教🥹
至於環氧樹脂如何使用和操作,是另門複雜的科學,就不在本篇論述~ 有興趣可以私訊我討論🥹
希望這小小經驗分享,能幫助到想做標本的人🥹
Photo/ @isopodshare___2.0
--------------------------------------------
鼠婦到底都是如何生下一代的呀?【鼠婦知識#5】
isopod breeding
鼠婦繁殖
鼠婦生小寶寶,想必是每一位飼養者最開心的一件事
不但有滿滿的成就感,也意味著所營造的環境讓鼠婦感到舒適
不過剛養鼠婦的人,或許都有個疑問
那就是「鼠婦究竟是如何繁殖下一代的?」
因此今天就來聊聊「鼠婦-繁殖篇」😎
鼠婦繁殖的過程主要可以分為五階段
求偶👉交配👉抱卵👉幼體待在母體腹部成熟👉幼體脫離母體開始獨立生活
(1)求偶
「求偶」這個階段(首圖及第二個影片所示)一般俗稱「抱接」,可將它理解為交配前的挑逗或前戲行為。或許有很多人看過一隻鼠婦趴在另一隻鼠婦身上,並看到鼠婦一直跑一直甩,都會問說牠們是在打架嗎?但其實不是。
因為求偶時,公鼠婦會爬到母鼠婦背上並緊緊抓附著,這時可能會看到母鼠婦會一直掙扎、甚至很激烈逃跑和甩動(畢竟突然有人趴到身上真的很可怕嘛😳),因此才會看起來很像兩隻鼠婦在打架(我因為使用不鏽鋼透氣網,於是常常聽到母鼠婦在掙扎時,直接拿頭部去磨透氣網...很大聲,都怕牠把自己磨壞😵💫)。而公鼠婦趴在母鼠婦身上時,會不停用觸角與足部輕拍母鼠婦,藉此安撫母鼠婦的情緒,也有國外資料顯示,此時公鼠婦會釋出化學信號,有點像是宣示自己地位的概念,讓其他公鼠婦不能來和牠搶伴侶(不過也有例外情形,畢竟也有不少案例是一隻母鼠婦可以配兩隻公鼠婦😳)總之,下次看到牠們像是妹妹背著洋娃娃(???)的時候,知道牠們在做什麼了嗎?
(2)交配
鼠婦開始交配時,公鼠婦會將身體轉向,和母鼠婦呈現接近45度的方向,並且側抱著母鼠婦的背部,將自己身體呈現「類似C字型」的樣子,並將尾部接到母鼠婦的胸腹部位置進行交配,此時才是真正開始交配唷!(時常有人以為公鼠婦趴在母鼠婦身上就是在交配了,但其實這樣的行為是前述的求偶行為)
(好好笑 截稿為止我還是拍不到牠們交配的照片 畢竟每次都是這樣的流程:找到了👉打光👉對焦👉跑了...🙂)
(3)抱卵
鼠婦懷孕後,會在胸節板位置(可以理解為胸腹部的位置)的抱卵板(oostegite,又稱抱卵囊、孵卵囊、孵化囊、育兒囊、育兒袋,反正都是指同一個器官)出現明顯脹大的情形(如第三張照片所示)。起初不太明顯,只會隱約看見裡面有一顆一顆的物體,那就是卵;到了中後期會發現裡面可是出現一隻一隻迷你小隻像剝皮又剝掉絲的小橘子(???)的生物,此時就是孵化後的幼蟲了,只不過還沒從抱卵板中出來而已
(4)幼體待在母體腹部成熟
其實同樣是在抱卵板的位置,只是此時幼體已經在外面開始接觸空氣了,不過這時候的幼體還是會傾向聚集成一坨待在母體腹部(如第四張圖所示),因為身體四肢都還在發育中,於是這是一個都待成熟的過程(為什麼越講越像是水果😵💫)
(5)幼體脫離母體獨立生活
在母體腹部1~1.5週左右,此時幼體已經成熟,便會脫離母體開始獨立生活,不過一開始還是會待在母體底下受母體庇護,約在脫第一次殼後,就會開始到處閒逛了
這些大概是鼠婦繁殖的一次完整週期拉
若有誤歡迎討論和指教🥺
接著想來聊聊一些常見的Q&A😎
Q1:鼠婦懷孕有什麼條件嗎?
A:原則上鼠婦要繁殖下一代最重要的條件是「可以讓鼠婦感到安全和舒適的環境」,若經常干擾(像是開盒翻找牠們等)都容易讓牠們長時間處於驚嚇且警戒的狀態,那就不容易懷孕。再者,環境食物充足、營養足夠等都能讓鼠婦處於健康狀態而更容易繁殖,不過要注意的是當環境密度到一定程度時(也就是開始擁擠時),此時因為環境負載力過高,會讓鼠婦選擇暫時不再繁殖下去,因此要注意一下環境中鼠婦的數量是否密度太高;此外,累代多次過後,由於近親繁殖的緣故,因此會出現基因弱化的情形,這時候生出的幼體不容易長大,此時就需要進行換血(也就是購買新的同種鼠婦)來幫基因更新
Q2:鼠婦孕期多久?
A:一般約4~6個禮拜(25~40天左右),視幼體數量、環境因素而定
Q3:鼠婦是交配一次才生一次,還是交配一次可以就能一輩子一直生?
A:目前就我所知的文獻來看,少數如新疆荒漠巨人鼠婦(Hemilepistus reaumuri)是交配一次可以繁殖終生,牠的母鼠婦會將公鼠婦的精子(精筴)保存著,需要時才會使用;而大部分鼠婦則是交配一次才生一次,不過也不是說交配後就會馬上懷孕,部分物種的母鼠婦同樣會先儲存精筴,待其生殖細胞成熟後才會開始懷孕。至於會有孤雌生殖的情形嗎?目前幾乎沒有文獻討論到這件事,因此仍有待研究釐清。
Q4:擔心懷孕鼠婦的狀況,可以一直打擾牠嗎?
A:請不要這麼做🙂 過度干擾母鼠婦可能會導致牠過度驚嚇,掙扎的時候將抱卵板內的幼體擠出來(或爆炸出來,我親眼看過...),抑或者原先還待在母鼠婦腹部等待成熟的幼體,會提早被母鼠婦丟包,這時候屬於早產,幼體容易無法存活
Q5:鼠婦會有育幼的行為嗎?
A:育幼的行為目前在A屬或C屬還沒有特別觀察到,但在部分P屬倒是有育幼的行為,可以觀察到母鼠婦會圍繞在幼體們旁邊,去保護幼體的安危,甚至還會有將已經嘎掉的鼠婦聚集在一處給幼體們食用...(很獵奇我知道,但至少我觀察到光滑鼠婦有這樣的習性😵💫)
大概就這些啦~
有任何疑問都可以留言討論🥺
或有誤也歡迎指教🥺
Photo/ @isopodshare___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