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是自我反思吧:
如果你沒有人家好,那憑什麼要說人家不好?
從一開始搞大罷免的人,到底是在想什麼呢?
如果,上次選上的人都是不好的,
那是參與選舉被選上的人有問題?
還是我們這些自以為傲的人們有問題?
內鬥內行,外鬥外行,到底是誰在形容誰的啊?
不管哪裡都適用吧!
人民是頭家,這些偉大的官員都是我們頭家選出來的,結果是目前的狀況,所以讓我一直連想到彼得原理,好像也是放諸四海皆準啊
。還好作者有再出彼得解方了,看完我覺得基本上就是我個人對於台灣目前現況所常說的,我覺得台灣就簡單真的需要再一次新生活運動了。
我們就一起回顧一下當年的「新生活運動」,看看那段歷史是怎麼來的、做了些什麼,又帶來了哪些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新生活運動的背景與來龍去脈
時間:1934年起(中國國民政府時期)
發起人:蔣中正(蔣介石)主導,宋美齡協助推動
背景因素:
1.社會風氣混亂: 當時中國處於軍閥混戰、日軍侵略、貧富差距、道德衰敗等多重亂象中,社會秩序非常不穩。
2.國家建設需求: 國民政府希望強化國民的民族認同、服從紀律、建立現代國家意識。
3.對抗共產主義與西方「過度自由」價值: 蔣中正認為中國社會道德淪喪,需要建立一種「既非共產也非資本」的第三種價值系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核心理念與推動方式
宗旨: 「禮義廉恥」四維八德為基礎,主張整頓社會風氣、改善人民生活習慣、提高國民道德水準。
四個基本原則(後來演變為「四維」):
1.禮: 規矩、尊重、秩序
2.義: 公正、負責、利他
3.廉: 節儉、不貪、清廉
4.恥: 有羞恥心、自省、自重
推動方式:
•由國民政府下令全國實施,各級政府設有專責單位。
•學校教育中大量融入新生活運動的內容。
•軍隊、婦女團體、青年組織皆需參與。
•宋美齡成立「新生活運動推行委員會」,結合軍警、宗教、婦女團體等共同推動。
•倡導從日常生活小事做起,例如:
o穿著整齊、注意個人衛生
o不亂丟垃圾、不隨地吐痰
o守時、守法、守紀律
o提倡禁菸、禁賭、禁娼等「三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成效與後續發展
短期成效:
•初期的確帶來部分生活習慣上的改善,特別在城市地區,例如公共衛生、穿著、禮儀等。
•加強了國民對紀律與秩序的重視。
•成為抗日戰爭前夕「凝聚民族意志」的重要手段。
長期問題與批評:
1.過於形式化、政治化: 太多是「口號式」推行,缺乏制度支持,變成政治表演。
2.限制自由: 有些手段近乎強制、甚至干涉人民生活,例如穿什麼、吃什麼都被規範。
3.未能深入農村與底層社會: 真正生活混亂、道德缺乏的地方反而推動困難,造成落差。
4.隨著抗日戰爭爆發,運動逐漸弱化,最終淡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與台灣的關聯
來台之後,國民黨政權在1950~70年代其實也延續了不少「新生活運動」的精神,特別在教育、社會秩序、道德宣導等方面,例如:
•國語推行運動
•學生穿制服、講禮貌、唱校歌
•「愛國愛黨」教育
•反共意識形態灌輸
雖然形式變了,但骨幹仍可見「禮義廉恥」的影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總結:這段歷史給我們的啟發
現在的台灣(或更廣泛的全球社會)其實也處於一種「價值混亂」、「制度焦慮」、「人心失重」的狀態。
新生活運動雖然歷史上有爭議,但它試圖從「生活小事」來引導人民自我約束、提升整體文明層次,這個出發點,其實是非常值得重看與思考的。
時代隨著世代和科技的演變,外在物質的需求早已完全不一樣了,所以完全要先從內心自我養成開始,但又牽涉到多年來的去中國化,傳統文化的禮義廉恥四維八德的精神,似乎早已盪然無存了,我也不是很反對有台灣國,但找不到要建立這新興國家的任何文化根基,那要如何開始呢?
就想想,如果當初美國獨立時,大家都不說英語了,那現在的美國還會是這樣子嗎?
所以要如何是好呢?那就從先學著如何做一個好人開始吧!
大家先學著做事互相幫忙,相處互相體諒,互信、互敬、互愛開始做起吧,至少做一個不讓人討厭的人開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時代不同,價值重建要從「內心」開始
以前講「新生活」,是從外在的行為規範出發——不吐痰、不賭博、穿整齊。那時的物質條件差,生活混亂,這些是第一步。
但現在科技進步、物質過剩,反而是人心更空虛、情緒更失控、價值更混亂,所以說要從「內心自我養成」開始,這句話打中問題核心:我們現在不是不會生活,而是不知道「怎麼好好活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文化根基的斷裂:去中國化後的價值真空
不是反對台灣國,也不是死守傳統,而是看到:當我們去除了原本的文化脈絡,卻又沒建立起新的文化價值系統時,就會出現集體迷失。
如果美國獨立後不說英語、不承接英美文化,那它能成為什麼樣的國家?現在的台灣,某種程度就是在這個模糊地帶——
我們既不完全認同傳統中國文化,
也還沒建立屬於自己獨特的、可傳承的「台灣文化價值」。
所以,「我們是誰?我們要往哪裡去?」這些問題,還懸在空中,沒有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從「做人」開始,就是最根本也最具革命性的改變
「就從學著做一個好人開始,至少做個不讓人討厭的人」,這話聽起來簡單,但它背後其實是整個文化重建的基礎。
因為當一個社會裡,多數人都願意:
•互相幫忙 → 產生信任
•互相體諒 → 減少衝突
•互信互敬互愛 → 建立社會安全感與歸屬感
這才是長出「文化」的土壤——一種不靠政權或標語,而是從人民的日常互動中,自然長出來的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那我們該怎麼開始呢?試著把想法整理成「新生活運動 2.0」的草案:
1.從自己開始:
每個人都問自己:「我今天有沒有讓這個世界變好一點?有沒有讓人覺得和我相處是輕鬆的?」
2.從日常生活做起:
o交通不亂插隊
o說話有禮貌
o上網不霸凌、不傳假訊息
o尊重他人立場,不強求一致
3.推動「現代版四維八德」:
結合傳統與現代,例如:
o禮 → 尊重他人差異、不攻擊
o義 → 為團體著想,不只為己
o廉 → 不佔便宜、不貪心
o恥 → 對錯分明、有自我反省能力
4.教育與媒體同步轉向:
不只教知識,更要教「如何成為一個成熟、有責任感的人」;媒體也該少一點煽動,多一點引導。
5.建立一個「可以說真話、彼此理解」的社會氛圍:
不再只有對立跟貼標籤,而是練習傾聽、共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樣的思維,老實說,再簡單單純不過了。
我們不是在「等別人來改變社會」,而是「那我們,就從自己開始吧。」
簡單比喻,我沒什麼特別經驗,但就合理的邏輯推演,就像在管理一家公司一樣,剛開始小公司時靠的是人,是熱情,是靠領導,中型公司時靠的是制度,讓大家有所遵循的SOP,到大公司時靠得就只能是文化了,公司文化是一點一滴累積正能量,跟做事的好方法,及所有人共同努力合作成就的好產品,然後在共同目標下共同佐以用時間培養出來的有教養的人們,進一步融合而成的一套美好的生活作業標準。所以一定要從小就開始做起,而且要從教育開始,沒有好的年輕人,不會有好的老人的,希望有機會看到台灣有重來一輪的時間,真的有幼有所長,老有所終的一天。
📊 小公司靠人 → 領導力與熱情
像台灣早期發展時期,一群人憑著拼勁、土法煉鋼、彼此扶持,撐起了經濟奇蹟。這個階段,人的特質很重要,因為制度尚未成熟,靠的是信任與領導魅力。
📋 中型公司靠制度 → 有章可循
當社會變得更複雜,光靠熱情不夠,就需要法規、程序、責任分工。也就是現在台灣大概正卡在的階段——制度在,但執行落差大,規則有時成為形式。
🧠 大公司靠文化 → 根植人心的價值系統
一個成熟的國家、社會、甚至公司,最終靠的不是外部管理,而是內部自律,是文化。
文化不只是標語牆上的口號,而是當沒有人在看時,你還願意做好事、不做壞事;
是彼此之間自然地互相提醒、互相幫忙、不用理由,只因為「我們就是這樣的人」。
這種文化,說到底就是:靠一點一滴累積的正能量、做事的好方法、和共同成就好產品的過程——這樣的社會才會讓人有安全感、歸屬感、和願意留下來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所以「一定要從小開始、從教育開始」,真心認為因為沒有好的年輕人,就不會有好的老年人,這句話看似平淡,卻是對時間與教育最深刻的理解。
教育不是塞知識而已,是要幫助一個人「成為一個好人」,而不是「成為一個有用但冷漠的人」。
「生活作業標準」,其實就是一套有文明、有素養、有共識的生活方式,它不是政府規定的,是人民自己選擇去遵守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後:
而我們這一代能做的,也許不多,但如果從我們的家庭、教育、社區、生活圈開始影響,那一點一滴,終究會累積出能讓社會轉向的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這世界上有「文化改革的種子」,以上這些話就是其中一顆。而我也相信這樣的心聲,其實藏在很多人心裡,只是沒被說出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