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章紀錄了彭氏脈學的取脈手法。
彭氏脈學的取脈手法,最重要就是要「按之至骨」。
為尋找到患者真正的病因,彭氏脈學要求深入且精準的取脈手法。
在「取脈篇」裡,彭文光醫師會非常具體、細膩地解說取脈的手法、角度、外在環境的搭配以及「虛、柔、平、緩、念」的要訣。
不論是初學者或是已經具有經驗的醫師,皆可以從這些要訣重新檢視自己的取脈手法正確與否。
彭氏脈學的取脈手法要求為「按之至骨」。
但按之至骨除了要有能重按的力道,更需要讓手型保持在放鬆的狀態下,讓指尖的感覺保持敏銳。
因此,彭醫師在本集中詳細的說明指力與手形搭配的具體要點。
指力的鍛鍊是為了在取脈時能按之至骨。
為了讓取脈的手保持在最有力、最敏感的狀態下,診脈是需要全身姿勢的配合。並且在替大量病患診脈的情況下,如何保持著精準度,這也是需要全身的搭配。
本集中,彭醫師會細細地從不同角度來讓您知道診脈最好的姿勢。
為了因應彭氏脈學的取脈手法,彭醫師的診桌也是根據最好的姿勢而設計。
診桌的高度、醫師與病患的距離與相對角度、甚至病患的腳該放在哪裡...等都是彭醫師特別為診脈而訂製。
本集將帶您到彭醫師的診所,把這些設計一一告訴您。
在之前介紹的都是取脈的「手法」,本集開始介紹診脈的「心法」。
彭醫師的取脈心法總結為:「虛、柔、平、緩、念」。
虛--對病因不要有成見 心境要平靜而專注。
柔--指頭觸脈力量要柔。
平--三指出力下按力量要平均。
緩--從皮至骨大約5-7秒,太快太慢均不可。
念--暗唸皮脈肉筋骨。
右手脈(病患的右手)的取脈,在彭氏脈學裡是一個與左手脈相互比對後來開方的判斷過程。其中最重要的觀念就是「鏡像現象」,彭醫師簡稱Copy脈。
本集影片,彭醫師會詳細說明右手脈的鏡像現象,以及在這現象裡如何判斷的依據、準則、以及實際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