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氏脈學
彭氏脈學

本篇章紀錄了彭氏脈學的重要基本觀念。

為患者把脈,最重要的是尋找到「病因」。彭醫師在本篇章裡,會深入淺出的說明整個彭氏脈學裡如何尋找病因的醫學邏輯。

這個邏輯,是建立在「捨症從脈」的基礎上,延伸出「一脈一方,一方一脈」的線索,並且歸納出「總、膽、膀」的總結。

對剛接觸彭氏脈學的人,可以從基礎觀念了解彭氏脈學的切入點。

對已經有診脈的醫師,更可以爬梳在觀念中的脈絡與邏輯。

邀請您一同踏進彭氏脈學的醫學觀。

捨症從脈

彭文光醫師 師承 蔡政義老師後,歷經將近四十年的看診經驗,將脈學演變成現今的彭氏脈學。

從傳統中醫的「望、聞、問、切」裡,彭醫師更深入「切」。並且以「捨症從脈」作為整個彭氏脈學的基礎。

一方一脈

「一方一脈,一脈一方」是彭氏脈學能夠捨症從脈最重要的推理邏輯。

彭醫師也從此邏輯的切入點,配合數十年的看診經驗,建立了彭氏脈學的藍圖架構。

外感、內傷、不內外

中醫的醫學裡,將病症分成「外感、內傷、不內外」。

而在彭氏脈學中,又是如何理解這三大類?

同時,這三大類又與診脈的關係是如何?

本集彭醫師將針對這些問題有清晰的描述。

病症脈與病因脈的差異

彭氏脈學並非一開始就有的學說,而是彭醫師在幾十年的看診經驗裡歸納出的脈學系統。

幾十年中,為了精準抓到患者的「病因」,彭醫師歸納出了「總、膽、膀」的結論。也發現大部分的病患的問題可以歸納在:大便、小便、與情緒的問題。

本集適合與下一集「內傷病因總結:總、膽、膀」一同觀看。

彭氏脈學

內傷病因總結:總、膽、膀

為了尋找到患者的病因,彭醫師在複雜的脈象裡歸納出「總、膽、膀」。這個整理也是為了讓診脈能夠更清晰與精準的原則。

從這歸納法,也貫穿起整個基本觀念篇裡,從「捨症從脈」到「一方一脈、一脈一方」的邏輯。

在影片的下方,是彭氏脈學系統裡歸納出的「一脈一方」樹狀圖。(影片中也有此圖的說明)

以樹狀圖出發,我們也進入到整個彭氏脈學系統 如何尋找病脈 的架構。

定位、定性、定量

「定位、定性、定量」是醫師在診脈做判斷時重要的觀念。

定位:尋找病的起因

定性:尋找病的寒熱虛實

定量:要下多少的劑量、病患幾天會好

在本集中,彭醫師會更深入地說明「定位、定性、定量」的思維。

彭氏脈學重內傷輕外感?重左手輕右手?

本集彭醫師仔細說明為何在學習彭氏脈學的過程裡是先以左手脈、內傷脈為優先的學習途徑。

建議學員在進入外感篇前都會需要觀看看本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