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設計 專攻老屋 全屋翻新
淺談哪些牆可以拆

淺談快速判斷哪些牆可以拆

這陣子地震頻繁

台灣人對房屋結構開始有危機意識

裝修想改善空間感 想動牆面

卻又擔心安全 不知道能不能拆

以下教您簡易判斷哪些牆可以拆

#牆體厚度

承重牆都較厚(一般都在20cm以上)

("牆體厚度"不是承重牆的唯一條件喔)

反之,非承重牆面 較薄(12cm以下)

紅磚.白磚.石膏磚.輕質隔間牆.

輕隔間/木質隔間牆

(尤其是最常見的4吋(1/2B)紅磚牆)

結構技師在分析結構時是完全不列入計算的

都可以放心拆

請注意!不代表所有紅磚牆都能拆喔!!

a.

早期台灣有所謂『加強磚造建築物』

施工方式為先砌磚牆

(磚牆之厚度與其樓層高度是有關係的)

此建物的特色~牆壁與柱子會相同厚度

(牆壁厚度1B磚~約23cm左右)

此磚牆有結構作用,不可任意拆除喔!

b.

電梯大樓或老公寓衛浴旁的管道間

很多的社區規約也會明文禁止更動管道間

為的就是保護給排水幹管不受到人為疏忽破壞

#牆體位置

一般來說

建築物的外牆 或 與鄰居共用的分戶牆

大樓樓梯間.電梯間相鄰的牆面都是承重牆

簡單來說 有厚度(大於12cm以上)的外牆

不專業的你想動

最好有專家背書(不要輕信統包或設計師)

#單排鋼筋的RC牆(鋼筋混擬土牆)

RC牆不一定都是承重牆(不一定都有結構作用) !

有些外牆用RC主要是為了維持防水的整體性

單排鋼筋的RC牆就是如此

結構技師在計算結構時,

這些牆面是不會列入結構計算的(遇到可放心拆)

#已開窗的非結構牆可以改落地窗

這麼說好了

承重牆或結構標準更高的剪力牆

要的就是支撐力和力量的傳導

怎能開洞.開窗(中斷)

牆上的窗戶之所以沒變形

就代表窗戶總寬的範圍內垂直上下

到樑.樓板間的牆面 沒有支撐/承重作用

也可以反過來想~

若有支撐力,窗戶早變形 玻璃碎滿地了

所以請放心拆窗下牆面 ~ 改落地窗沒問題

建築法規和結構力學專業博大精深

此文所講的牆面都還是簡單能判斷的

除此之外的牆面

一定要徵詢建築師或結構技師的專業判斷

室內設計學的還只是建築學的皮毛

有證照的設計師透過規定的定期回訓

加減還會有結構.建物安全的觀念(有危機意識)

#沒證照的設計師或統包

#跟你說沒問題_你還敢信嗎?

ps.相關法規簡易補充

a.依「建築物室內裝修管理辦法」第25條規定

結構安全需由專業人員簽署負責

b.承重牆是建築物的主要構造

室內裝修自不得加以破壞或妨礙。

且依「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規定

承重牆壁係屬公寓大廈

不得為約定專用的「共用部分」,

非依法並經區分所有權人會議決議,不得變更。

淺談統包與設計師之別

統包與設計師之別 (醫藥譬喻)

統包收的是工程費和監管費

#統包就像藥劑師

略有醫學概念

知道病狀 便能開藥

沒有處方箋(設計圖)也無妨

藥劑(工程)是他們拿手之事

但不該奢求周詳.完善

診病(檢討) 醫美(美感)不是他們的強項

#頭痛醫頭_腳痛醫腳

#依客戶指示做事

比起統包

設計師多收了設計費

#設計師就像醫生

該對老屋屋況 望聞問切

觀察居住者生活方式

看出空間比例.動線的問題點

對人體工學尺寸熟稔於胸

對美感多些天賦與眼光

#設計圖就像設計師開的處方箋

找統包 =聽業主說 (業主說了算)

找設計師=跟業主說 (設計師會給建議)

沒有對錯

籌碼不同 策略自然不同

付出不同 收穫自然不同

換窗二三事

#更換門窗

對一般民眾來說

『就更換啊 很大工程嗎?』

對於熟稔工程的我們看來

動門框 窗框 絕不是件輕鬆的事

為什麼?!

#牽一髮得動全身

外牆和濕區的門框 窗框

多數是『前立工法』(濕式工法)

1.立框固定

2.泥作灌漿進框與牆的縫隙(崁縫整平)

3.防水

4.施作面材

若需要拔除舊門.窗框

就得拆除 4> 3> 2> 1

再 1> 2> 3> 4 施作恢復

既然想換門窗如此麻煩

下決定前 有沒有什麼要先注意的 ?!

#觀察老屋現況防水的健康狀況

#有無漏水或壁癌現象再決定工法

這麼說好了

#好的防水_施作和維持都是不容易的

每一次的拆除 敲打 震動

或多或少都容易產生新的裂紋.縫隙

影響難得維持不錯的防水健康

只要是健康.沒漏水的外牆想換窗戶

我一律建議『乾式施工(包框)』

#沒有震動_沒有傷害

反過來

如果已經漏水.壁癌一蹋糊塗

不用考慮 濕式工法!

拆框 既有壁癌打除見底 照步來

#防水健康比美觀品牌重要

面材(大理石.磁磚.二丁掛.仿石漆)再漂亮

門窗品牌再高檔

外牆.衛浴會漏水

『嚨無彩工』

淺談公私領域

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驗

上餐廳吃得正香時

偶爾內急,需跟餐館借廁所

不借還好

一借,看到廚房裡不該看的畫面

(也許是衛生 也許是殺生 XD)

回來後看著滿桌的美食~食慾盡失

賓主都掃興 多可惜啊

問題的根本就出在

#動線規劃上沒有界定好公私領域

讓賓客(視線)誤闖了~

他不該走到/看到的領域

tips:

#眉角是最容易忽略的客廁位置

廁所動線讓客人不小心誤闖私領域

=======(我是分隔線)=======

食 衣 住 都牽涉隱私

食為先 (廚房)

中國人認為吃=錢

有錢(吃得好),怕人知道 沒安全感

沒錢(吃得不好),也怕人知道,怕丟臉

跟吃最相關的兩個東西就是

灶(爐台)和冰箱

財不露白

開門見灶、開門見冰箱等風水禁忌

道理都是如此

衣次之 (工作陽台/曬衣陽台)

貼身衣物曝光總是難為情

住(睡) 臥室/寢室

比起飲食和衣服

睡更重隱私性

沒有什麼比睡得安穩更重要的了

總結來說

#讓賓客自然的止步於公領域

#賓主都自在方為上策

平面配置

訴說著人與空間、空間與空間的無形對話

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設計步驟

卻有『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加乘影響力

好,增值turbo;壞,身價暴跌也turbo

而老屋翻新正是千載難逢

檢討動線配置

改善屋況條件的好時機

此時不改,更待何時

請務必把握,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