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醫生怕治咳嗽 做土水怕抓漏
漏水原因眾說紛紜
你甚至會發現
找來泥作 鋁窗 水電 防水 統包
明明看的是同一個漏水現象
卻會聽到3~4種不同的看法
這時該怎麼辦?
判斷漏水需要專業沒錯
一新設計教您
按步驟~分解這個難題
首先,漏水分三大類
一、【管線漏水】
管線又分給水管和排水管
排水管管內無水壓
只有使用期間才會有水經過
因此
ps.
壁面排水、地面排水和糞管
都統稱排水管
可用刪去法~逐一實驗縮小嫌疑範圍
反之,感覺水量不小且持續出水
給水管漏水點多在銜接處
(老舊.鬆動或墊片.止洩帶老化)
(管徑老化或地震破損的機率有~但較低)
ps.
給水管又分熱水管和冷水管
關閉熱水器熱水源頭(關閉熱水系統用水)
用刪去法可簡單分辨是冷水還是熱水管在漏
更科學的方式是
請水電工班測給水管水壓
壓力在掉的就是兇手
二、【室內防水層施工瑕疵或老舊破損】
這類漏水的現象較緩慢
屬於長時間漏水累積
導致樓板或牆面已長期含水甚至飽和
下方的天花甚至會有鐘乳石現象
或牆面另一側嚴重壁癌 (混凝土層鹽化/劣化)
不過此項漏水較難快速分辨
到底是防水層問題還是給水管問題
需透過儀器輔助或給水管測壓會更準確
ps.老屋翻修
濕區請一律重做防水不必考慮!!
濕區即衛浴、廚房和陽台
三、【外來水漏水】
#漏水水源是外來水(雨水)
或稱外牆漏水
(也許是外牆牆面 也許是門窗邊)
剩下的問題就剩
怎麼阻隔它的攻擊
以上心法是教大家
概略了解漏水的種類
先初步對漏水原因~心裡有個方向
接著
漏水的處理和觀念如何
請待下回揭曉
因為一般抓漏
若沒有科學證據佐證
(除非肉眼即可辨識的明確漏洞)
其實不管你找哪種廠商
得到的答案都是
"可能"、"也許"
(更何況儀器也不是100%準~後面補述)
這也能延伸解釋
為什麼多數的專業防水廠商
報價都貴的嚇人
ps.
這邊說的是專(只)做防水的專門廠商
不是像泥作.油漆有在兼做防水的廠商
業主相信了你的判斷~委託了
若你猜錯了
一般正常有責任的專業防水廠商
自然需處理到好為止
經驗告訴他
要先做最壞打算
假設沒一次到位
得再抓一次、再處理一次施工
甚至連同將來保固期間的服務.車馬費
等等都算進去才行
接著來說
"儀器抓漏"或"科學抓漏"
這種(號稱)更專業(但凡事都有代價)
這類型的廠商報價會更高
簡單說就是設備購置回本的攤提
設備沒有無敵款~可以一機打天下
偵測的內容、探測深度、目標物材質不同
儀器就不同 零零總總
就會有各自不同的"出場費"
(跟吊車很像 價格跟著出勤的款式不同)
於是他們的報價就是
各種儀器出場費+檢測工資
請注意!!這邊還有一個重點
你不會知道到底這儀器等級到哪
(儀器說沒漏~不代表真的沒漏)
不要全然相信儀器上的資訊!!
總歸一句,抓漏是良心事業
最後還是看廠商(人)
機器是死的 人(觀念)是活的
認真正確的廠商
就會透過觀念、觀察
反覆查證 檢驗(才是王道)
善用工具 而不是偏信工具
另外,我還有個有趣的心得
防水這件事
很會做(防水)的不等於很會抓(漏)!!
很會抓(漏)的也不等於很會做(防水)
(同行也許較能有共鳴)
術業還是有專攻
類似醫(看病)藥(抓藥)各有專業
其實應該要分開
不過,國人/業界還沒有此風氣
常態95%以上是由同一間廠商抓&做
至於漏水該找誰以及怎麼處理
敬請期待下回分享
解決漏水首重釐清漏水源頭!!
確定是管線問題(給排水管)
且有能力解 / 有辦法解的
把漏水源止住再重作防水和恢復即可(事小)
例如雨水 (外牆漏水)
例如處理不到 愛莫能助的(非自宅漏水)
鄰居不肯處理 / 公用幹管
這時就得處理"水性"- 圍堵&疏導
防水層做在正水壓是最好的防水方式
為什麼正面防水優於負面防水
因為一旦水進入結構體(樓板/牆體)
水會先找最弱的地方鑽
你把最弱的地方堵住了
它還是得有出路~
便會往第二弱的地方跑~防不勝防
所以與其花時間在偌大清瘡百孔的表面
找進水的入口或花時間圍堵水路於負面
避免水攻擊傷口
這邊說個題外話
有些不重要的空間
遇到樓上鄰居不肯處理漏水
你可能也不想花太多錢處理(也沒時間耗著)
施作簡易接水盤把水排掉
是可以考慮的高CP值處理手法
讓水有效率的排掉
不讓漏水影響樓下的生活品質
雖說治標不治本 但沒有對錯
籌碼不同~策略自然不同(也是一種疏導)
應用在防水層施作
防水層塗佈需注意每一個轉折陰角和可能的破口
謹慎的止水圍堵觀念很重要
尤其若只有地面防水重做
千萬不能只做地面平面
(防水得像是一個盤子把水盛接起來)
別以為有門檻~擋水就沒問題
門框/門檻若空心未確實填塞
加上未確實淹水測試防水效果
貼完磁磚 正式用水才發現漏水了
全部得敲掉重作~得不償失
最後 我要推廣一個重要觀念
#減少考驗防水 (預防勝於治療)
(防水跟人性一樣~經不起考驗的 XD)
防水層施作難免有年限
難免有疏失 難免有震動 細縫/孔隙
與其期待防水做到且維持完美無缺
不如透過正確的洩水坡度/物理洩水
讓水第一時間排掉97%以上才是王道
剩下3%以下的水可以輕易風乾~維持乾燥
水的壓力來自
a.止不住的水源 (雨衣法解決)
b.地心引力
積水=才會有水壓
不積水=不考驗防水=不會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