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長:123 分鐘
二二八事件,被認為是臺灣近代當中最深的歷史傷痕之一。而對於二二八,社會上常見兩種處於光譜兩極的詮釋:一邊將二二八事件的犧牲者們,皆奉為抵抗國民黨政府無道統治的勇士;另一邊,則強調反抗者們的暴力行徑,遂認為行政長官陳儀的鎮壓舉措行之有理。無論哪一種解釋,都充滿了英雄、家國等宏大的政治語彙,看不見除了鎮壓-受難以外的歷史經緯。而《野番茄》這部紀錄片,正是馬來西亞籍導演廖克發試圖以和緩的節奏、平實的敘述,呈現一種以小人物為歷史焦點的二二八事件。
以高雄為舞臺的《野番茄》,尋訪多位在1945年前後,生命出現重大轉向的人物。本片前半段,以奔赴東南亞的臺籍日本兵梁世令、二二八事件的高雄中學在學生陳仁悲與何聰明為敘事主體,讓他們娓娓道出太平洋戰爭當下及其後,他們的掙扎、猶疑,並向那本該平凡,卻蒙上厚重煙硝的短暫青春致意。
中後段的敘事焦點則轉移到王文宏、林黎彩兩位二二八受難者遺族身上。天真的青年王文宏,在稿紙上寫下父親「在二二八被壞人殺死」,讓家人嚇得連忙買通海關,將他送往巴西;林黎彩在父親的墓前,摘下墓旁結實纍纍的野番茄,一邊品嚐、一邊困惑母親為何哭倒在自己身旁。他們在敘述時,沒有眼淚、沒有吶喊、沒有仰天哭訴天理何在,而是靜靜地向鏡頭另一端的我們,陳述微小卻真實的劫後餘生記。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紀錄片,《野番茄》全片找不到任何一句口白。觀者只能藉由被攝者的字句、透過這些星點般的小人物歷史,漸漸拼湊出終戰前後,港都高雄的紛亂時局。
壓迫體制與案件當事人沿革專題、機關學校沿革專題、轉型正義的性別與家庭視角。